從整車買,到論塊買:悄然消失的大紅酸枝
發布日期:2022-03-16 瀏覽次數:837
“”十幾年前是論車買,幾年前是論噸買。”
在售賣大紅酸枝原材料的一條小街上,一位紅木廠老板說,“現在,只能一塊一塊的挑著買”。
“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找料上了。”他一邊翻動著木料尋找,一邊搖頭,“最麻煩的是面板,為了一片面板,經常要跑好幾天,還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。”
午后的陽光打在臉上,買料的人們急切而無奈。
大紅酸枝,學名交趾黃檀。
清乾隆二十年左右,作為紫檀的替代用材進入宮廷,逐漸成為宮廷家具的主流用材,與黃花梨、紫檀并稱“三大貢木”。
舊稱紅木、酸枝、海梅。民國期間,因與其相似的新紅木進入,有人改稱老紅木。
現代紅木家具市場上曾經的中流砥柱。
2008年上半年,國內紅木市場上的大紅酸枝原材料,口徑25公分以下的都算小料,很少有工廠要。一般都是口徑30公分以上老撾料,行情價大概2.2一2.6萬/噸。最受歡迎的,是凈42公分以上(可以開獨板門板)的料,噸價2.8--3.2萬左右。
2009年下半年,價格快速上漲。25公分的老撾方料,7月份以后賣到了3一3.5萬/噸;同等規格的柬埔寨料,在上海福人市場賣到了2.8萬/噸。
2010年下半年,同等規格、同等品質的,價格翻了一倍有余。
2013年下半年,價格在幾個月內漲了一倍。
2014年年初,價格大幅回落。
2015年下半年之后,價格觸底,持續上漲。
。。。
到了近兩年,大紅酸枝的邊角料,都已經是按斤賣。折合噸價3-5萬,比2008年、2009年時常規料的價格還高:
口徑30公分的正宗老撾料,已屬難得的精品。
而凈42公分以上的,都是按根論價,一根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:
面板料,都是按片論價。稍大點的,幾萬一片是常態;大規格的,一片十幾萬、幾十萬都是正常行情價:
200 X 86 X 1.5厘米面板
按近幾年的大紅酸枝原材料價格,買常規料批量開料生產的話,成本太高,甚至木料成本比家具售價還高,從成本和資源上來說已不現實。
在料質相近的情況下,規格越大的料折合噸價越貴,規格越小的折合噸價越便宜,之間有幾倍、幾十倍的價差。
為控制成本,大部分大紅酸枝家具廠,都是在料單出來以后,按面板、面框、腿、牙板、橫檔、穿帶等各個部件的規格和數量,分別買相應規格和數量的原料或規格料。
所以,“淘料”,也成了眾多大紅酸枝家具廠老板最重要、最頭痛的工作。
從論車買,到論噸買,再到現在的論塊買,大紅酸枝漸漸從規模生產化的主力用材,走進了小批量、單件,和定制收藏的神壇。
亦舒在《如果墻會說話》中寫道:樹葉是漸漸變黃,故事是緩緩寫到結局的,任何人離開你,都并非突然做的決定。
大紅酸枝、黃花梨、小葉紫檀,大果紫檀等等傳統紅木用材,也并不是突然就枯竭的。
名貴紅木,作為生長周期漫長的不可再生資源,成材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消耗的速度,必然越來越小,越來越少,越來越貴,這幾乎是不可逆轉的趨勢。
只是,我們很難在它們價格的起起落落、進二退一中,察覺到它們正在悄然消失。只有在供應急劇下降、價格迅猛上漲時,才會在回首中驚覺感嘆。
很多事情,唯有在一定距離的后望中,才會顯得略為清晰,這是人類認知能力的缺陷,也是我們一切喜怒哀樂的源泉……
來源:東陽紅木木材
- 上一篇:貴港全力推動林產工業轉型升級
- 下一篇:憑什么美國紅橡北部材要比南部材貴那么多?